|
|
|
|
網版印刷探源 |
|
添加时间:2008-1-7 浏览次数:5872 |
|
近代印刷術,種類繁多,工藝複雜,傳入渠道各異。用以往研究方法和單憑個人奮鬥實難奏效。「大印刷史觀」應運而生;由印刷專業人員同史家合作,有組織、有計劃地編纂印刷史書勢在必行。《中國印刷近代史》的編纂為用大印刷史觀,由專業人員同史家合作,有組織、有計劃編纂印刷史書之先驅。《中國印刷近代史》的編纂,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建立及其展廳設置,第一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等當今印刷史重大事件以及眾多印刷史書籍、論文的出版,既顯示出當今印刷史研究的學術氣氛之濃、發展之快,又反映了當今印刷史研究正處在認識、觀念和方法之轉變之中。相信這一轉變隨著中國印刷博物館建成開館和中國印刷歷史研究會的成立而加速運行,不久即可完成。
歷史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新的、屬於前景方面的事物,總要在舊的、屬於現狀方面的事物之中孕育、發展,而且這種發展的趨勢往往帶有某種程度上的必然性。今日籌建中的中國印刷博物館,將來必然是印刷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的聚集地,而成為印刷歷史研究的物質基礎和基地;中國印刷博物館收藏研究部的研究室,必將成為這個基地中的印刷歷史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又必然會通過遲早要成立的中國印刷歷史研究會,把有志於印刷歷史研究的專家學者組織起來,團結在自己周圍,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中國印刷史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而這種研究又必然是以「大印刷史觀」的思路進行的。這些前景,應該說從印刷歷史研究的現狀中,已經看得相當清楚了。至於如何研究,筆者曾在第一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的發言中,作了這樣的描述:首先,由印刷歷史研究的專家學者,按照大印刷史觀,共同探討、描繪出包括起源、古代、近代、現代四個歷史時期在內的中國印刷源流史的框架和藍圖。之後,大家分工合作,根據個人特長,分專題、設專人進行研究。譬如:請著名紙史專家潘吉星先生按印刷史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紙的發明發展史;請中國造幣學會精通紙幣印刷史的張季琦先生深入研究紙幣印刷史;請西夏文印刷頗具造詣的寧夏考古研究所牛達生先生深入研究西夏文印刷;請中國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史教授張秉倫先生研究並模擬傳統的活字印刷,製作古代活字和排版工具複製品;請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資深教授李興才先生深入研究台灣印刷史;……。將分專題研究成果彙集、整理,並通過中國印刷博物館展廳予以展示,一部完整的中國印刷史即可展現在世人面前。顯然,這對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學術交流,對炎黃子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振興中國印刷業,都是大有裨益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