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华文明对欧洲的推动作用 |
|
添加时间:2008-1-7 浏览次数:3453 |
|
1956年,德国人古腾堡用活字技术印出第一部作品即《四十二行经》的第500年,这本仅存的圣经,以130万英镑的高价售出。不知这是否足以安慰一生苦苦追求财富而未得的发明家的英魂。有些人还将他列进“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中。
这无法不令我们想起另一位死后伟大、生前卑微的发明家—毕升。这位早欧洲400年就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平民,就连当时对他评价最公允的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也仅仅记道:“自冯瀛王(道)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没有技术推动的社会是无进步可言的,而没有制度支持的技术创新是不可能长久的。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欧洲在技术和工业方面超过中国的时间是公元1450年。中国,“在公元2世纪至15世纪之间,这条线的走向显然比欧洲的水平高得多“。他认为,不是一个因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系列的变化”使新的文明诞生了。15世纪是一个分水岭:西方社会在技术上落后了整整2000年,这个时期突然跃起,赶上了东方。而这一切,印刷术的改进起了重要作用。
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已历经三代。而这三代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技术标志。
第一代文明的技术标志是铁,由于冶铁技术的发明,使得昂贵的青铜制器逐步淘汰。铁犁的普遍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而军事领域,铁器使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第一代文明的高峰是埃及文明。
第二代文明的技术标志和推动力则是纸,它发明于中国汉朝。在此之前,中国的二千年文化的发达比不上两河流域和埃及,但纸张发明之后,中国迅速成为文明的中心、技术和文化的主要捐献国。纸张的出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向—普及化使家境稍次些的人也能读得起书,因而它成为文学革命的界标。
第三代文明的出现,其标志则是印刷术。古腾堡的技术革新在欧洲引发了文化触电—在此之前,仅有雕版印刷。印刷术经过欧洲的技术改良,迅速普及,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得到印刷术的催化而大放异彩。它将文化从教会和贵族手中解放出来,为新思想、新作品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当时的文化繁荣。
技术的运用与发明,很大程度上是对已变化了的环境的一种反应。在本千年初西方社会已出现了许多缓慢的进步:农业增产导致人口增加,而人口的激增又导致了边疆运动(反过来刺激农业发展)及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发展又推动城市兴起和手工业的兴旺──这样的一个急需发展的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只能寄望于技术的推动。
在不需要技术的时代技术是无用的。最具说服力的是导致欧洲“农业革命”的“三圃制”,早在九世纪就已被发明,但它真正地被普遍运用则到十二世纪了。正是因为中世纪人口密度的提高,导致了土地效益递减,从而必须对土地加以保养和更集约地利用,这种三年一轮的耕作制才在欧洲普遍推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