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华文明对欧洲的推动作用 |
|
添加时间:2008-1-7 浏览次数:3452 |
|
技术革命只能发生在需要它并且能利用它的地方。因为需要一台在远洋期间保持精确度的计时钟,西班牙悬赏一千金克朗,荷兰悬赏十万弗罗林,英国则出赏金两万英镑,一直到18世纪,约翰·哈里森耗尽半生精力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可见,付出报酬和提供奖金是刺激努力出成果的人为办法,而一项为包括新思想、发明和创新在内的知识所有权而制定的法律则可以提供更为稳定的动力。
对技术的如此饥渴地吸收正是西方要崛起的象征。此时的西方,并不是一个有能力做出像工业革命以来的两个世纪铺天盖地的发明以飨世界的社会。它们需要的技术主要通过引进,而后是改进(1456年之后)。直到进入牛顿时代,才产生了大量推动世界的发明。
西方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从哪里来呢?主要来自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李约瑟先生认为,中国在公元1世纪左右发明的船尾舵,在公元12世纪传播到欧洲。这对于西方航海业的发迹贡献是非凡的。传入欧洲的还有纸张、拉式纺机、平圆拱桥、水力轮式碾磨机、水力冶金鼓风机械、活塞风箱、马用挽具、雕版印刷、航海制图法、石弓等技术。丁·尼达姆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统计显示,在15世纪前的1500年中,有35种重要技术与发明从中国传入欧洲,但期间仅有4种技术如螺钉、钟表装置从欧洲传入中国。不过在12世纪传入西方的技术家族中,最为显赫的还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在欧洲社会引进技术的时代,船尾舵、马蹬和胸带挽具、水磨来了。前者在航海业,第二种在军事领域,第三种和第四种为农业领域带来很大效率,随着欧洲城市的增加和制造业的扩大,水力等自然力被应用于日益多样化的生产程序,这些技术进步有利于欧洲经济扩张。
在技术改进时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则成了进步的中流砥柱。这三者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军事、航海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印刷术则由于它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支持,无愧于欧洲社会兴起的第一技术推进力。
到了技术创新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纺织机,它引发了工业革命。而在科学突飞猛进的时期,电的发明则是功勋卓著的,正是从这个时代,由欧洲人创造的科学和技术才开始统领世界。
一种发明两种命运,难道不是发明者的悲哀吗?而之所以如此,社会结构是深层次原因。有效的社会组织的作用就是刺激个人去从事技术发明或革新。如果没有社会刺激,个人就很难有动力去做这件事,虽然偶有发明,但却缺乏持久地关注技术发明以及革新的热情。在元、明,有关发明家的故事就很少了,写八股、作诗可以通过科举平步青云。
在此前的宋朝,也曾出现了许多好的势头,比如商业繁荣、城市和手工业兴起、人口增长极快、农业水平很高、科学技术发达。在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就有了贷款的因子。但这些都只能被看作是有些资本主义的影子,纵有些要素,但构不成一个有机体。使社会飞跃的不是一个因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系列的变化”。
文艺复兴也是第一场全民动员运动—由文艺而深抵人们的灵魂。而就在这前后,纸张和印刷术都远道历经颠簸而来,最终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人们共同文化意识的达成。尤其是印刷术,正是这一杠杆的轻轻一撬,欧洲跃到了中国、印度、阿拉伯这些古老社会的前头。印刷术恰到好处地尾随人文主义运动而至,真是它的幸事。
|
|
|
|
|
|